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桂院要闻
桂院要闻

校长杨树喆应邀为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修班授课

来源:学校办公室 作者: 学校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0 14:28 阅读次数: 【字体 |  

杨树喆为研修班授课现场

5月9日下午,我校校长,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杨树喆博士应邀为“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修班(第2期)”授课。本期研修班于2023年5月7-13日在桂林举行,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主办、广西干部教育培训广西师范大学基地承办。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处级及以下干部80多人参加了研修。

杨树喆以《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一宗亟待解放和发展的文化生产力》为题,分宏观视域下的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广西的文化地标、作为生产力的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三个专题进行讲授。

杨树喆为研修班授课

在“宏观视域下的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专题,杨树喆宏观阐述了广西特色传统文化的内涵、类型和基本特征。他认为,广西特色传统文化是指在广西境域文化发展进程中因物质文化生活、文化传统、民俗民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整体赋存。从建构维度和表现形态看,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可分为民族文化、稻作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历史文化、边疆文化等六大结构类型或文化群。与其他省级行政区域文化相比,广西特色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多元性、原生性与独创性、整合性与变异性、边缘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在“壮族传统文化:广西的文化地标”专题,杨树喆从源远流长的壮族歌咏文化、丰富多彩的壮族稻作文化、讳莫如深的壮族师麽传统三个方面对壮族传统文化作了深入阐述。重点阐述了壮族歌咏文化形成与发展、壮族传统社会的“冠以汉字‘那’的地名现象”“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格局”“稻米制品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与稻作生计交融的传统节日”“受稻作观念浸染的人生礼仪”“为稻作文化涵化的民间俗信”等系列稻作文化表征、壮族师麽俗信传统的性质及对壮族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得出壮族传统文化是广西重要的文化地标的结论。

在“作为生产力的广西特色传统文化”专题,杨树喆首先表示,文化生产力一方面是指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当包括文化生产的溢出效应,即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对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对文化发展的促进。文化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继科技生产力之后为社会广泛认同的又一重要科学命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生产力发展要素及国民财富内涵等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西特色传统文化这一整体赋存不仅是前人馈赠给我们及后人的一宗丰厚人文资源,更是一宗亟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文化生产力。随后,他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广西特色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生产力提出了初步的战略思考。

杨树喆在正式开讲前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近30次,在第八章“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门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系统阐述。本期研修班从文化切入点,应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题中应有之义”。最后,他引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段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作结束语,并与研修班学员共勉:坚定“两个结合”,以实际言行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壮美的广西形象。

关闭